——记“跨世纪国际名人”、“中国十大玉雕艺术家”陈曙明
和田,那里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她令人心驰神往。和田在古代被称为“玉都”、“玉石
村邑”,和田玉驰名天下。“古今论玉,和田为最。”“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清代边塞诗
人萧雄写道:“东走葱岭瀚海边,平开沃野是于阗。六城烟云生金玉,鸡犬桑蔴世外天”。现代诗
人张志民曾这样写诗描绘和田:“高杨路旁夹,清泉流舍下。有家皆掩映,和田美如画”。
2006年12月,因为要拍摄电视连续剧《和田玉缘》,我带领中央电视台导演韩淑萍、新疆电视
台导演和制片人冯潜国等一行,前去和田调研和采风。就是这段和田玉缘,使我结识了和田骄子陈
曙明先生。由于情趣相投,日后我们竟成了忘年之交,成了知己知音。真是“未知何处有知音,长
为此情言不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啊!
陈曙明先生是国内玉雕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是当代国内玉雕界的一代奇才。他被和田人称
为“和田玉微雕第一人”。刘拥的胡杨油画、陈曙明的艺术雕玉、唐传林的图案奇玉被誉为“和田
三杰”。
陈曙明先生生于1970年,是土生土长的和田人,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他身材偏瘦,带着一幅精
致的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浓浓的书生气,处处闪烁着专家学者的翩翩风度,但看起来精明干
练,充满智慧和活力。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个性、有抱负的人,他是一个有坚强意志、有执著追求
和富于挑战的人。
2008年12月18日,恰逢陈曙明先生来乌鲁木齐办事,我有幸采访了他。我们约定在红山“国之
香”茶楼相会,好友见面,谈笑风生。他虽然不善言辞,却是一个学识渊博、通古达今的人。他引www.xjbgwx.com/e/DoPrint/?classid=66&id=115 2/10
经据典,谈风爽健。涉猎群书,兴趣广泛,琴诗书画,也无所不晓。令人称奇的是他竟通过自学,
会抚古琴,他谈着谈着,兴致勃然而起,鼓琴长啸,扣弦而歌,从王维的《阳光三叠》、李白的
《关山月》到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琴韵悠扬,妙如流泉。陈曙明先生不仅多才多艺,而且性格
开朗、粗犷,饮酒赋诗,似李白、东坡之豪放,如阮籍、嵇康之奔狂,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
象。陈曙明先生还是《西域风》文艺网站副站长,主事文学、玉学、美学及玉雕艺术创作,笔名苍
生,曾发表诗作数百首。他还会写歌词,常由好友配乐成歌,几位知友自娱自乐。在采访中,我们
一边品茗,一边交谈。他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他从事玉雕的传奇故事。讲述了孩提时代的记忆和他
对未来的向往。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杯清茶壮征程。
成就卓著声名鹊起
陈曙明先生常说,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玉雕业中立足和发展,惟一的路子就是创新,干别人没干
过的事业。十几年来,他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终于独树一帜,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艺术天空,创
出独特的曙明玉雕品牌,靠着他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一股子“钻”劲、“韧”劲和精湛的技艺终
于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作品像一股清风,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疆内外当代玉雕艺术的一枝奇葩,
大放异彩。
苍天不负有心人。基于他的辉煌业绩,他先后被评选为新疆著名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民间工艺
美术家(大师),美中教科文组织中国首席工艺美术家,新疆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田玉文化艺术
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宝玉石协
会理事,新疆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会员,和田市政
协委员、和田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组成员等。2008年10月,他又获得了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香
港)授予的首届世界(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项“金飞鹰奖”,并被授予“中国十大玉雕艺
术家”终身荣誉称号。
改革波涛涌,浪里展雄才。2000年3月,他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创办了以个人从事玉雕艺术创作和
玉文化艺术研究为宗旨的“和田市曙明玉雕艺术厂”。以和田本地玉石原料为载体,创作仿真人肖
像玉雕、微刻书法,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现实生活为内容的俏色玉雕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创作力
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玉雕艺术研究创作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文学等,融入西域特色文化
中的艺术审美观和现代审美情趣,追求发展本土玉雕文化风格流派。他高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
结合的创作旗帜,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追求时代风格和精神,引起了同行业、新闻媒体及艺术界专
家学者们的关注和好评。
陈曙明先生的和田玉仔料俏色玉雕作品及微雕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目前已形成了《水浒
系列》、《表现写意系列》、《黄沙梦萦系列》、《清丽冷隽系列》、《幽古梦释系列》等七大系
列作品。他的部分作品因风格独特,意识创新,先后以《和田玉微雕第一人》、《玉雕大师和他的
大漠母子》、《陈曙明的玉雕艺术》、《陈曙明和他的微雕世界》等为题,被《新疆日报》、《都
市消费晨报》、《新疆经济报》、《新疆文艺界》、《亚洲中心时报》、《新疆艺术》、《重庆中
华手工》杂志、北京的《中国民族报》及本地的《和田日报》报道和评论:“曙明的玉雕作品具有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情调”。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的“凡高”王念慈老师赞赏曙明玉雕
为“艺术雕玉”,工人时报美术总编辑、美术家郑邵敏老师称曙明玉雕为“玉艺之道”,中国《美
术》杂志介绍了他对和田玉收藏的看法。陈曙明先生被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泰国华夏国际文化艺
术交流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联合授予“跨世纪国际名人”称号。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等
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大师)”称号。一切文化内容均是和田玉的载体,仅从他创作的
一大批作品的名字来看,诸如《色即是空》、《海之女》、《谁主沉浮》、《英雄泪-辛弃疾》、
《化蝶》、《柳永与雨霖铃》、《弹琴复长啸》、《孔子》、《鲁迅》、《月落乌啼霜满天》、
《烈火中的永生》、《于阗姑娘》、《于阗国王泪挽班超》、《梦中的楼兰姑娘》、《香妃》、
《敦煌梦影》、《蒙娜丽莎》、《悲伤的普塞克》等等,从中我们便体会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多
言亦无言,想起《二十四诗品》名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十多年来陈曙明先生,除致力于玉雕艺术创作外,还潜心玉文化和玉雕艺术理论的研究,曾撰写发表了《观念对当代玉雕艺术的召唤》、《地域性的文化精神,创造性的本土时代风貌》、《玉文
化与玉雕艺术》等多篇论文,颇有见的,独步一时,在玉雕界很有影响力。
尤其是《玉文化与玉雕艺术》这篇论文是应邀为庆祝玉学泰斗杨伯达先生八十寿辰玉文化论文集
而特别撰写的,花了一个星期,足不出屋,静心而作。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新疆惟一一篇入编的
论文。
陈曙明先生的不少玉雕作品频频获奖,先后在国内外由世界艺术家研究中心、中国民间工艺美术
委员会、新疆文联、中国宝协、新疆宝协等团体举办的各种工艺美术及玉雕作品评审中获金奖、一
等奖、最佳创意奖等。他的《大漠母子》、《海之女》等八件作品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
会举办的第八届“山花奖”全国获奖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敦煌梦影》、《新新人类》等作
品获得中国宝玉石协会“天工奖”。作品入录《当代和田玉精品图鉴》、《中国和田美玉》、《第
六届全国“天工奖”作品典藏》、《中国玉雕名师百家作品精粹》、《世界民间文艺家大辞典》、
《中国民间艺术通鉴》、《和田年鉴》等。陈曙明先生的玉雕艺术事迹被《中国专家人名词典》、
《国际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典》等多家辞典录入。新疆电视台系列片《昆仑山传奇》、新疆
卫视《走进新疆》栏目,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香港阳光卫视等均进行了报道介绍。一时间,陈
曙明先生的名字不胫而走,声名鹊起。他像一颗璀璨的艺术新星,冉冉升空,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勤奋好学天资聪颖
陈曙明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籍四川隆昌。祖辈在清末曾任翰林学士。民国时期,爷爷毕业
于峨眉士官军校,因为他文武兼备,深受上级赏识,一路升迁,从普通士兵到营长又晋升为团副。
他熟稔孔孟之道和《四书》、《五经》,为人处事,和蔼可亲,而且能写一手好字,知书达理,为
人仗义,在行武中家乡里很有威望。抗战前,因痛恶官场离职务农。父亲朴实敦厚,心肠慈善,从
小上私塾,喜欢画画和书法,在乡里很有点名气。他十几岁时,就跟随老师给村里人家写春联,因
此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他、尊敬他。好男儿志存高远。1960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边
来到新疆,最后落户和田。对陈曙明先生最有影响的是他的大哥,虽然兄弟年龄相差十五岁,但因
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哥哥带动了曙明的情趣和爱好。哥哥从小就酷爱画画,长大后曾从师当时著
名的美术家,进步很大。文革时期,高中尚未毕业时他被喀什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招生老师发现并决
定录取时,但因爷爷的历史“问题”没有通过政审,哥哥上大学学习美术的志愿最终没能如愿,至
今陈曙明先生还为其兄深感遗憾。
由于受到家庭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染,陈曙明先生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长大后我一定
要成为一个画家。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陈曙明先生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是成天痴
迷于临摹各种图画。他极有天赋,而且非常勤奋。上小学二、三年级时,他常把父母给他的零花钱
积攒起来,用来去买纸笔,去买小人书和连环画。如《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传》等
等,拿到家中他如获至宝,照着上面的人物就临摹。但画人物非常难,开始他怎么也画不像。小小
年纪的他,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动脑子思考问题,他皱着眉,握着画笔,常常独自凝思:我为
什么画不像呢?症结到底出在哪里呢?但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从不灰心,持之以恒,反复临摹反复
画,天长日久就画出了技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快他就会画人物,画花草,画树木,画房屋
了。有一次在班上上绘画课,刚好画自己的同桌,因为非常地熟悉,他仔细观察同学的面部特征,
尤其是眼神,反复地画,后来他每天画一个同学,画得越来越像,同学们常常传着欣赏他的画作,
大家都说像,老师也称奇。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画树木和房屋,画完后,老师称赞说,全班同学惟
有陈曙明画得最好最像,老师让陈曙明给大家讲讲是怎样画的。陈曙明说,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
树,远处的树看着小,近处的树看着又高又大,反映到纸上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老师感到非常惊
奇,心想,如此小的年纪就有了层次感、立体感,就有了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实在是天份,将
来定成大器。十二岁那年,有一次他随父母回老家四川探亲,在轮船上静心画武松打虎,这时船上
恰好有一位年老的美术老师带着两位青年学生发现他专心致志地用心作画,感到很惊讶,感叹到:
这孩子潜质很深,也有很高的悟性,只要坚持下去,将来必有锦绣的前程。那位老师本来想收他为徒,但因新疆与四川路途遥远,只有作罢。
上初中后,陈曙明先生开始学习国画,后来,他的这一爱好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被当地颇有名气
的胡杨画家刘拥先生看中,收他为学生,系统地教他学习素描、油画、雕塑等知识。正是有了这段
经历,为陈曙明先生日后的艺术玉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他又遇到了中国著名的书画家王
念慈老师,还有新疆艺术学院著名艺术评论家史晓明教授等,在他们的指点下到处求学,通读经
史,钻研艺术理论,为他今后的玉雕艺术之路开拓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艰苦创业历经坎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会承受一些常人难以忍受
的磨难。没有人生的磨砺和挫折,他的事业很难取得成功。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
的就是这番道理。回首往昔所走过的道路,陈曙明先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不懈的努力,他对玉雕
艺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1989年7月,陈曙明先生进入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圆了他的大学梦。一进学校,这个莘莘学
子,就一头扎进书海里,刻苦攻读各门课程,他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几乎每天都读到深夜两三点
钟。有时困了,他就喝浓茶,再困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洗头,真有一股头悬梁、锥刺骨的顽强拼
搏精神。他的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文学概论的成绩最为突出,经常考到99分,令同班同学羡慕不
已,连老师都惊叹,年年获奖学金。他喜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两年的大学生活,他读了很多
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陈曙明先生兴趣广泛,听音乐、打拳、练剑、修气功,还能够为同学治
病。当时他的家境也不宽裕,在校期间,他生活非常俭朴,深知父母不易。他省吃俭用,甚至一个
馒头、一碗米饭,就点咸菜就行了,省下钱来买书。上了两年大学,存了三千元钱,回和田后,他
交给了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他被学校同学和亲友誉为品学兼优、孝敬父母的学友,
是充满才华的奇人。
1991年11月,陈曙明先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和田地区工艺美术公司任秘书工作,凭着他的出
色写作能力和文学才华,深受领导的赏识和器重。他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在和田城里小有
名气。1992年9月,领导选派他到江苏扬州玉器学校玉器雕琢设计专业学习,以后他又自费到新疆艺
术学院和南京大学美术专业进修深造,这为他的玉雕设计和玉雕技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陈曙明先
生当时在公司负责办公室工作,他经常到公司下属的扬州联营玉雕厂去办事,看到一件件玉器在玉
雕师傅的手里活灵活现地展露风采时,感到非常神奇,他心有灵犀怦然心动了,爱上了这个专业。
从此陈曙明先生的人生轨迹开始定位,这一辈子和玉结下了不解之缘,走进了玉雕的艺术殿堂,开
始了漫长的玉雕艺术生涯。
陈曙明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就是1995年他用一块不到一寸的小小羊脂玉雕琢的一尊
美丽洁白的玉观音,温润剔透,五官生动,富有灵气,就连额头上的宝珠都粒粒可数。随后《新疆
日报》就有一篇《碾玉观音的定位》报道了他。这件玉器在和田工艺美术公司的玻璃柜台内一放,
让人连声赞叹,许多人争相购买。陈曙明小试牛刀后,对玉雕艺术越发热爱,从此他潜心钻研,技
艺很快有了很大的提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1996年,因为种种原因,陈曙明先生离开了和田地区工艺美术公司,新疆
地矿局和田地质十大队领导慕名通过人才交流会录用了他,请他到下属的宝地玉雕厂任厂长兼设计
师。当时改革之风已吹遍了和田绿洲,陈曙明先生这个弄潮儿,生平第一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997年他承包了玉雕厂。承包后的困难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大十倍,当时玉石市场疲软,业务很不景
气,产品卖不出去,价格又缩水,资金周转不开。但是为了谋生,为了给工人们发工资,为了完成
承包上交的任务。陈曙明先生带着大家日夜加班,尤其是他本人经常加班到凌晨五六点钟,天发亮
了他才回家休息,睡上三四个小时后,上午11点左右又来上班,极度的劳作,累坏了他的身体,他
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落满了工作室,很快他又患上了颈椎病等职业病,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磨难。由
于不能及时给工人发放工资,这时埋怨声、指责声和各种意见都接踵而来,他承受着方方面面巨大的压力。正当他困难重重、四面楚歌的时候,偏偏“船破又遇顶头风”,一天深夜,来了个小偷,
爬到房顶上挖了个大洞,跳进屋里,把厂里的产品几乎洗劫一空。厂子近于破产,工人走了,上级
单位提出终止承包合同。陈曙明先生无可奈何,赔了个底朝天。这时有人冷言冷语,有人幸灾乐
祸。然而,他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没有倒下,而是迎难而上,以顽强的毅力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最
后连父亲的退休金都垫上了,终于以真诚的态度招回了工人,赢得了单位的支持,又开始了第二次
创业。
第二次创业,陈曙明先生认真总结了以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玉雕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
和考察,陈曙明先生认为,目前我国玉雕的题材仍然沿袭着几千年的传统,作品不是佛教人物就是
吉祥物,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更没有发展。这样的作品就算好的也仅是对博物馆的重复,差的也
不过是流行商品,像七八十年代的喇叭裤没有生命力,体现不出时代创造精神和地域文化特点。
陈曙明先生针对和田盛产的仔玉质地细腻、色泽绚丽多彩、体积小的特点,以微刻微雕为手段,
融合现代气息,结合文学内容,表达西域粗犷豪放、自由热情的审美情趣,独树一帜,进行了艰难
的艺术创新。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陈曙明先生的第一批玉雕作品问世了,由于内容精湛、技法
新颖、构思巧妙,造型美观,很快受到大家的喜欢和青睐。曙明玉雕厂在和田一下子有了名气,火
了起来。
陈曙明先生趁热打铁,采取“以商养艺”的方针,一边雕刻客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作品,一边进
行“由匠人到艺术家”的蜕变。1998年9月,陈曙明先生带着他的玉雕作品初次亮相于“乌洽会”,
就显示了无穷的魅力,业内许多专家及广大客户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不到一周,他的十几件玉雕
作品被认购一空。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陈曙明玉雕厂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稳健发展之
路,在同行业中初露锋芒,令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疆玉雕艺术界杀出了一匹黑马、一
条飞龙。
何为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声称:玉乃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腮理自
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玉是吉祥、安康
以及人品美德圣洁的象征。玉的最大特点就是:玉坚硬,声悦耳,质细腻、清润光泽,晶莹端美。
记者在采访陈曙明先生的过程中,深深领略了他的风采,他不仅有渊博的学识,精湛高超的玉雕
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还有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块
洁白端美的和田美玉,令我肃然起敬。
独辟溪径别有洞天
中国玉文化有近五千年的历史,玉雕艺术集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以
线造形”,充分体现艺术形象上的“传神写照”和“诗情画意”的内在神韵。古代于阗(今和田)
人民历来以勤劳智慧、才艺超群而著称。《大唐西域记》唐三藏称和田人民“俗知礼仪,人性温
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因此,古代于阗人民创造出对西域文化乃至中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
于阗乐舞、于阗画派、于阗佛教建筑及雕塑艺术等为内容的璀璨的于阗文化。同时,以和田美玉为
载体,以于阗文化为母体的古代玉雕艺术,在隋唐时期就已悄然崛起,并很快形成了鼎盛的局面。
史载,于阗国,以玉为印,雕琢“圭、佩、枕、玉带、簪、剑、杵”等,“皆为于阗玉工所碾”。
当时影响中原的于阗画派尉迟跋支、那尉迟乙僧的“屈铁盘丝”法,也在玉雕工艺上进行了运用,
形成了独特的西域风格,代表了当时西域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公元10世纪末,宋王延德到西域,
称回鹘人玉雕工匠,“性巧,善攻玉”、“攻玉镂雕,色色精巧”。据史载,元代丞相伯颜曾到于
阗,见“白玉佛一件,高三四尺,色如截脂,照之皆见筋骨脉,重不可致”,雕琢技艺之精湛,由
此可见一斑。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送不绝的“一捧雪”玉杯,据说也是西域工匠以凝脂般的和田白玉琢成,映日
细看杯内“有雪片纷纷如飘拂状”、“制若鬼工,价值连城”,至今视为国家稀世珍宝。
陈曙明先生的玉雕艺术独辟溪径,别有洞天。他在艺术创作上继承发扬了前人的精髓,同时又融
入了他个性化的风格。他的作品不仅有饱满、炽热的创作激情,而且借鉴国画传统的写意“意境”和绘画语言,还吸取了西方雕塑中“影像效果”、“空间层次感”、“触觉性”等艺术语言,
融入新时代气息和西域特色。
尤其是陈曙明先生的“俏色微雕”作品,更是精妙绝伦、美不胜收。作品大的不过鸡蛋,小的仅
像拇指大小,可他雕塑的人物个个传神,栩栩如生。在放大镜下观看,令人震撼,感叹不已。绝
哉,美哉,奇哉,妙哉!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2003年5月,《七剑下天山》摄制组来到新疆,经人介绍,摄制组的制片人王勇认识了陈曙明先
生,当王勇到陈曙明玉器店里看到他的玉雕艺术作品时,感到非常惊讶,连说:“了不起,了不
起。”他回剧组后,立即向导演徐克推荐曙明玉雕作品。徐克导演也深感兴趣,经剧组研究之后,
请陈曙明先生根据《七剑下天山》的剧情,用和田玉仔料雕刻一系列剧中人物,一来可作将来的颁
奖礼物,二来可大力推介陈曙明先生的玉雕作品,推介和田的玉文化。为了熟悉剧情,陈曙明先生
被剧组领导邀请,先后到鄯善、后沟和白杨沟等拍摄现场去体验生活。
国画巨匠张大千先生曾说:“艺术到了最后,都是通的,惟一不同的是所用工具和风俗习惯,其
原理都是通的。”陈曙明先生微雕艺术集中国文化艺术及绘画传统与雕刻艺术为一体,以玉雕琢磨
工具代替了画笔、雕塑刀,运用“斩、淌、勾、拖、勒、顶、压、撞、镂”等表现手法,结合平面
雕、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艺,倾注创作激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思想。玉石微雕要
求刻画精细,陈曙明先生在对艺术形象深思熟虑后,完全靠艺术思维和手上的“感觉”水到渠成地
雕刻,一气呵成,既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又不破坏仔料的天然外形,利用天然玉料颜色形成特定的
山水、树林、花鸟、动物或天上的日月,人物的衣袍、脸庞、头发等。鬼斧天工,妙手而成,从而
具有了“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真情流露的美学意蕴,也符合了当代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
求真诚的审美情趣,他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他的近百件得意之
作,创意新颖,取舍得法,有的深沉含蓄,庄雅古朴,有的极富张力,粗犷豪放,让人看后,血为
之沸腾,心为之激荡,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心的共鸣,具有浓厚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他的近百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竞相收藏。他的创作完全是出自于对美的发现,激情的召
唤,而水到渠成,与那些为谋生谋利而雕刻的“玉匠”、“玉商”,简直是天地之别。
如陈曙明先生的作品《海之女》,在创作过程中还有一段传奇的色彩。他在父亲家的窗台上看到
一块青花仔料,样子很难看,是他父亲用来磨擦胡子的。有一天他拿着这块仔料认真端祥,看着看
着,灵感来了,海的女儿的形象一下子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谁能想到这块十元钱买来的玉料,后
来经过他的妙手创作,竟然有人要以十余万元之价收藏。《海之女》在雕琢过程中,他完全保留了
青花玉天然的优美造型,巧用青黑和青白色调,创作了典型的秀雅清婉纯真的东方少女形象,笑容
甜美,脉脉含情,仿佛远望情人的归来,散发出青春荡漾的情怀,缕缕飘柔长发显现出了体态幽
雅,神情是那么的甜美,形成了一种朦胧幽婉的意境,堪称神来之笔,妙手天成之作。
人们都说玉是讲缘分的,玉有生命,有灵魂,此话一点不假。陈曙明先生就亲身经历了一个“玉
缘”的奇妙故事。陈曙明先生平时有一个习惯,口袋里时常装几块仔料,反复琢磨设计方案。有一
天,他花十几元钱买了几块仔料,其中有两块他非常喜欢,在口袋里装了半年,他打算用这两块仔
料雕刻《时迁盗甲》和《武松威虎》,自己也想好了设计方案。正巧当时电视里放映《水浒》,他
一下子来了灵感。正要动手雕琢时,2000年5月的一天下午,他骑着摩托车去见一位朋友,半路上放
在包里的那两块仔料同其他钱物都丢失了,他扼腕叹息,悔恨不已,经常思念那两块玉。两年后,
有一天有个维吾尔族玉贩子到他店里卖玉,那人一打开包裹,在一堆仔料中,那两块丢失的仔料赫
然也在其中,陈曙明睹物生情,非常激动,他花高价又买回了这两块宝贝。人玉相通,失而复得。
真是你对玉有情,玉对你有缘啊!
陈曙明先生后来用心雕琢的这两件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2001年10月,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协会举办的玉雕作品评审中,他的这两件作品荣获了“东艺杯”金奖。后来有人出三万五千元要
买,他十分珍惜这两件作品,始终不肯出售。
又如陈曙明先生的微雕作品《武松景阳岗遇虎》,他采用圆雕结合深浮雕的技艺,作品上面雕有
扑来的一褐色猛虎,虎下面是闪身执棍的武松。作品不仅表现了武松浓眉倒竖、刚毅英俊所显现的威武之气,而且在设计构思中采用独特的如同动画片的“动感”设计思路,正面下部用白玉部分刻
成武松全像,顶端少许褐色形成猛虎的腹部,反面的褐色刚好雕成扑面而来的斑斓大虎。如果你来
回转动作品,便有猛虎扑面的“动感”效果,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陈曙明先生的作品《大漠母女》,虽没有直意大漠,却通过母亲纷飞的头发和沧桑而坚定的眼神
表现了大漠风沙粗犷弥漫的情景。
作品《香妃》雕出戴着民族特色头饰、顾盼神飞,含颦浅笑的香妃形象。像天山草原那样清新,
像月亮一样明净,散发着浓郁的西域风情。
作品《梦中的楼兰姑娘》,金色而显枯黄的长发,青灰的少女容颜,满是蹉跎岁月的痕迹,随着
那飘舞的几片秋叶,把我们带到神秘朦胧被历史风尘掩埋掉的那一缕楼兰幽梦。
陈曙明先生在玉雕艺术的创作态度上是非常严谨的。他说,“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要学
习的不光是技巧,功夫在诗外,关键还在于门外的文化艺术修养。佛家悟道,道家自然,儒家修
身,名著经典故事,李白的诗意,东坡的词境,齐百石的画,刘开渠及钱绍武的雕塑等,都对我的
玉雕创作影响深远。”
他除了刻苦钻研玉雕艺术理论外,还认真学习禅家佛理,老庄道家的哲学理论,从禅理中努力探
索一个艺术家对天地自然之美,及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他往返数千公里,先后多次到敦煌、克孜尔石窟等艺术圣地,考察绘
画和雕塑艺术,大量地临摹人物形象,体验古代传统的艺术审美精神。他深有感悟地说:“敦煌是
个神圣的地方,那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我已去过五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新的收
获。”
陈曙明先生在他的多篇论著中反复强调,反复呼吁,新疆玉雕艺术要复兴,贵在创新,玉雕艺术
的生命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就没有发展。
中国的“凡高”、著名的书画家、艺术理论家王念慈先生高度概括了陈曙明先生是艺术雕玉,真
是透彻贴切,鞭辟入里。
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尹吉男先生说,“我虽不懂玉,但你的玉雕之路是光明的。”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马雄福主席指出,曙明玉雕是新疆玉雕艺术在地域性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审
美中艺术的探索。
陈曙明先生对笔者谈起关于玉的美学时,透露出学者的风度和渊博的学识,令我敬佩由衷。他
说,中国的艺术都是中国风格美学的反映,她的思想滥觞就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儒、道、释的融
汇。《周易》曰:“物相杂曰之文。”事物包括玉在内,由各种不同因素相互交错、各种色彩、形
式、属性相辅相成(物相杂),才能构成美观的形象(文)。故朱熹说:“两物相待,故有文,若
相离,便不成文。”“文”必有多种因素杂糅结合,单一的“情调”构不成“文”。如丰子恺先生
所言,是一不健全的“美”。所以,和田玉无论是黑白青花多种色彩,无论是脂润涩硬多重质地,
都是美的形式内容,她们本身便焕发自然之美。玉之性乃天地之造物,是自然美的属性。如同《吕
氏》所说:“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人是不能改变的。如同庄子所言:“天地为
炉,造化为工,自然大美也。”我们有些人,一味推崇羊脂玉,那只是因为它的商业价值贵。我们
有一些玉雕工作者,有的主张“九一”分,(即保持九分原材料天然之性,一分雕刻者施工艺雕刻
之美),有的“七三分”,当然也有“八二”分,这些只是工艺技术的标准,都有个人认知何
为“良器”的道理,没错。可是,这上升不了玉的艺术美学标准和艺术价值取向。儒典《三字经》
说:“玉不雕,不成器”,但孔子也不是说过“美玉不雕,丹漆不文,宝珠不饰,质有余者,不受
饰也”,完美的东西根本用不着人工的修饰吗?连“一分的工”也不要!其实无论用多少分工多少
分原料,只要达到自然和谐,便是大美,纯真不伪,崇高不娇,浩荡不短,这才是最美!玉的艺术
美学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的美学意蕴,“天人合一”,也是艺术所反映的事物(包括
玉)中的自然天性之美与人本性之美的交融和谐。在中国艺术家眼里,天地自然与人同处于宇宙相
平等的地位,人既不要对天地膜礼顶拜,也不能凌驾自然之上,只有这样才易双方融汇。如佛家说
的“悟道”,道家的“心斋”,释家的“涅槃”。哪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艺术不是数物化,不是“定律”来阐释的。从这个彼岸到另一个理想彼岸,如同佛家所言,你用的那一切不过是可以丢
弃已使用的“工具”而已。
哦,我听到陈曙明先生这一席话,精深奥妙,不由得使我赞叹他的学识的睿智。但他淡然一
笑,对我说:“美学高深莫测,我还差得太远。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以前,我以为雕了几件得意之
作,吟了几首澎湃之诗,写了几篇文字,获了几个大奖,就觉得好生了得,别人称你为‘大师’,
客客气气地欣然受之,可是我怎么同老一辈的齐白石、鲁迅,同现在的季羡林、吴冠中等一批包括
绘画雕塑文学哲学音乐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大师所做的杰出贡献相比呢?”
陈曙明先生接着谦逊地说,这几年的求学读书,体验生活,使我深切体验到了,当你游历在人
类文化艺术这片广阔的星空上时,望着你以往看文化艺术天空所站在的一寸角落的地方,顿时觉得
你当时简直是井底之蛙、沧海一粟,简直不值一提。而我现在更觉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自己
在里面飘荡,“散发弄扁舟”似的轻狂,放在这里只能是无知,我时常觉得连立足之处都在飘浮,
没有根基,只能将其中学到的片面知识当作救生圈,让自己不要迷失方向,所以不断向前辈学习,
学海中求知,得到答案,这是我玉雕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惟一的指路明灯。
可以这样说,陈曙明先生是新疆玉雕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他首开艺术雕玉的先河,他代表着一
个时期的玉雕艺术文化现象,不仅仅属于玉雕艺术界,而是属于一个时代。
陈曙明先生的艺术雕玉,耐人寻味,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诗,一首歌,都是一个动人的故
事,都是一份真挚的情感,他把青春、热血和生命和艺术融在了一起,在人与自然和谐交流中流连
忘返。
高尚情怀人间大爱
玉如其人。陈曙明先生不但是一个成就颇丰、德艺双馨的青年玉雕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有炽热
爱心、有高尚情怀的诗人和学者。他对爱有独特的解读和诠释。他认为爱是真诚,爱是奉献,爱是
责任,爱是回报,爱是一个人、一个艺术家最本质的东西,是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净化和升华。
陈曙明先生的幼年,还经历了一个生与死的传奇故事。1970年12月,母亲怀着他才7个月就提
前分娩,由于月份不足,龙凤双胞胎的妹妹因缺氧窒息而死。小曙明只有一公斤多的份量,头小得
像个苹果,身体羸弱,呼吸急促,小脸憋得青紫,他紧紧捏着一双小手,似乎对生命进行抗争。痛
苦的母亲深情地看着他,那么无助,期盼着奇迹的发生。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对他进行抢救,父
亲牵挂着他,焦急万分。通过精心护理,小曙明终于化险为夷,平安来到了人间。可是由于不足
月,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经常住院,有一次危急之时,急需输血,是一位维吾尔农民给曙明输了血
才度过难关。陈曙明先生与笔者谈到这里时,激动地说:“这是我生命永恒的记忆,我永远忘不
了,我的身体内流淌着维吾尔人民的鲜血。我热爱和田这片生我养我的沃土,我热爱这里的勤劳善
良、民风淳朴的维吾尔兄弟姐妹。”
1993年,陈曙明先生在扬州玉器学校学习快结束时,他的姑姑在江苏吴江盛泽市给他找了一个
很好的单位,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他经过反复思考,婉言谢绝了姑姑,他仍然固守在和田这片
黄土地上。他坦诚地说:“当时我之所以不愿留在江苏盛泽工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从小
喝着玉龙喀什河的河水长大,我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和父母;二是我有个重情重义的女朋友
(即现在的妻子),我也深深地爱着她;三是人要讲道义,不能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对不起单位的
知遇之恩。”
后来,为了孩子在更好的环境受教育,爱人劝他到内地大城市发展,全家有个好奔头,他对爱
人说:“我们不能离开和田,因为我们的事业在和田,我们的情感在和田,更因为她是和田玉的家
乡,是我创作的灵魂,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西域山水、昆仑天地所铸造的大美,我的创作不能
离开这里,实在难以割舍。和田的一草一木,哪怕一粒沙子我都感到亲切,和田的阳光我感到特别
暖特别亮”。
创作的含义不是追随而是发现和创造,是为澎湃激情所驱使,更像是一种心灵呼唤。很难用承
袭过去的前人的技法、图式、符号去代替那些冲撞自己心灵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大漠湖泊、马鸣驼
铃、雪山草原、胡杨狂沙,还有那些与大漠孤烟直、黄沙连满天共生活的坚韧奔放热情的人们……,是无法让没有浸入其生活精神体验的人所进行描绘的。即使玉雕的南北派、海派技法再漂
亮,玉石用的再酷,如何把山水风光刻得旖旎多彩,把人物雕得秀色可餐,但是西域的一切会默默
地向你挥挥手,说她的灵魂无法在你的柔丽甜俗中附体!因为不深深地融身西域文化,植根西域土
壤,身临昆仑山巅,你就根本透视不了,更不能与和田玉灵魂携手齐飞。那是中华玉文化的根本
——天地和谐、生命永恒!所以,和田玉文化艺术要不停的丰富,而曙明因创造就断定不能离开这
片深爱的土地,只有这样,你才能超越人类那短暂而渺小的生命!
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就是爱,革命先驱和志士仁人数百年所孜孜追求的也是爱,爱是人
类吟唱的最永恒的主题。爱是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大自然承载万物,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彼此
应当是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爱护。马克思说:“用爱来交换爱”,毛泽东说:“完全、彻底为人
民服务”,并写诗“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的也
是“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中国的先哲孟子说的更加精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玉的本源也是爱,玉讲天地和谐,玉讲无私奉献。和田玉不但是稀世珍宝,也是人间美好、友
爱、吉祥、坚贞的象征。在远古时期,和田就传颂着一个“龟蛇献璧”的美好故事。相传西王母治
理西昆仑有功,“巅岭峡谷之间,木禾生长繁茂,野麦苹草,沙棠核果食之不竭。昆仑九门,一派
繁荣景象”。玉皇大帝为了嘉奖西王母的功绩,特赐予她精美的璧玉,西王母不愿独享,奉献于
世。她便令神龟神蛇将璧玉投入和田两河之中。河水将璧玉冲向绿洲冲向人间。自此人们可以从玉
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两河中捞到美玉,源源不断,至今经久不匮。清代诗人肖雄曾写诗描绘和田
人民到两河捞玉的情景:“玉似羊脂温切腴,昆岗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竞求径寸
珠。”清代诗人禇廷璋曾在他写的《和阗》一诗中,也谈到了和田人在河中采玉捞玉的情景:“毗
沙府号古于阗,葱岭千盘积翠莲。大乘西来留法显,重源东下问张骞。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
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
陈曙明先生被选为和田市政协委员后,不仅潜心进行艺术创作,而且积极关心和田经济发展,
他痛心于和田玉资源的滥开采对于环境的破坏,就如何保护利用和田玉资源向市政府写了提案。在
扶贫帮困活动中慷慨解囊,捐款捐物,2006年,陈曙明先生被授予 “优秀市政协委员”光荣称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牵挂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在那些令
人难忘的日子里,陈曙明先生每天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收看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常常悲痛万分。
创作了微雕作品《母爱》、《心中挚情》、《雏鹰的关怀》等,以寄托他对灾区人民那份浓浓的爱
心和深深的情意。但是激情未尽,于是大量收集抗震题材,丰富自己的艺术思维,准备再创作一件
体型大一点的作品。由此,许多个夜晚,魂牵梦绕,辗转难眠,时时被梦境惊起,妻子起身安慰
他。他说,我一躺下,眼前就浮现灾区的难民,尤其是那些可怜的孩子们。说着说着,他泪如泉
涌……那块经过他百感交集与心灵相契,准备为此进行艺术创作的大块青玉,就立在机床前,墙旁
贴着构思的几幅线描稿,情绪仍在他的心里澎湃,准备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完成。
2008年5月28日,自治区文联为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了由各界知名艺术家参
加的大型募捐活动,接到通知后,陈曙明先生专程赶到乌鲁木齐,现场捐赠5000元,对灾区人民表
达一份爱心。期间,他还创作了几首诗歌,吟唱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那些感人的事迹,陈曙明
先生在他的《盘旋……琢玉困惑》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一霎之间,魂回梦归。
震后的蓝天,我是那样的无为。
凿刀无法与孤鹜,在凄凉中悲鸣,
在泪雨里,与飘零魂灵齐飞。
盘旋,盘旋,
风雨中没有同声,
世间已没有欢乐窝垒。
谁说羊脂多情富贵,春楼之梦,定是面目全非。
祥禽瑞兽,佛光宝瓶,莲花如意,
怎能消受天地狂摧。
天地万悔,
天地负累!
几万个魂灵依附我无法转动的琢具,
苦涩的红锈,
斑斑泪泪。
什么羊脂,
什么碧绿,
什么青花,
什么墨黑,
怎如天地相别那沉痛的黑,
怎比亲人之间温暖与相偎……
“君子比德于玉”。陈曙明先生从事玉雕事业近20年来,胸怀自然,足履山水,心系文海。正如
他在他的论文中所说的那样:“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他说,一个艺术家,就
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与崇高为技术的根本,要具备清纯朴实的情操,要衡量这种情操是
否达到“道”,这便是“德”。这个“道”即一个艺术高超的境界,也是“天合人一”的探求自然
本体的最高境界。 庄子说了“技艺”到“道”的过程,“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
于道”,如此层层递进,通过“德”,“技”可以相通,便进入了“道”的高尚、自由的境界,由
此可见,“德”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倘只有美德而没有技
术,此人固然可敬,但还不是艺术家,倘只有技术而没有美德,其人的心手固然巧妙,但不能称为
艺术家,他们只是匠人”。摈弃“惟利”论,崇尚道德,精诚服务于人类和社会,使世人“名
道”而“正身”,让社会及人类文明更好的发展,才真正是当今玉雕艺术发展的价值取向。
采访即将结束时,笔者问陈曙明先生,能否谈谈今后的玉雕创作和愿望。他谦逊地说:艺术,学
无止境,今后我还要多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发扬传统文化,就诊时代脉搏,不懈努力,创作出更
好更美的新疆和田玉雕艺术作品,让更多的朋友去了解、认识丰富多彩的和田玉文化艺术和这片神
奇可爱的家乡土地。
陈曙明先生还说,今后我要全方位地充实自己,不断从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各艺术形式中感悟
美的真谛,从艺术美学、人文科学、社会民俗、考古鉴定以及中外当代艺术理论等各方面深入学
习,重塑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的玉雕艺术在更广阔的文化星空间翱游。
郭占发 2010-08-1615:48:47
,